數位學習專題-德國專題#2
這禮拜要介紹什麼呢!? 要來品味德國的美食囉~
![]() 黑森林蛋糕(德語:Schwarzwälder Kirschtorte,又稱「黑森林櫻桃蛋糕」)是一種鮮奶蛋糕,20世紀30年代起風行於德國,並逐漸成為全世界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蛋糕之一。黑森林蛋糕的主要成分有:脆餅麵糰底托、鮮奶油、櫻桃酒、黑櫻桃和巧克力碎末。
德國南部有一處名為黑森林的旅遊勝地,盛產黑櫻桃。因此,當地的人會把過剩的黑櫻桃夾在巧克力蛋糕內,並塗上鮮奶油及灑上巧克力碎片,便製成了黑森林蛋糕。傳至其他地方時,由於沒有黑櫻桃,因此黑森林蛋糕亦省略了黑櫻桃,變成了巧克力蛋糕。
歷史
櫻桃、奶油和櫻桃酒的組合實際上很早就已經在黑森林南部出現了,但不是以蛋糕的形式,而是一種甜點,用煮熟的櫻桃拌著奶油,有時候也加些櫻桃酒。一種瑞士的蛋糕被認為可能是黑森林蛋糕的前身,它同黑森林蛋糕一樣配有薄麵餅底托、櫻桃、果仁和奶油,但沒有櫻桃酒。
關於誰是黑森林蛋糕的創始人,現在普遍被接受的有兩種可能。其中一個是來自波恩附近Bad Godesberg一家咖啡店的糕點師約瑟夫·克勒爾(Josef Keller,1887年—1981年),他聲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5年第一個發明了櫻桃、奶油和巧克力的組合,以及用維也納的薄麵餅做蛋糕底托,用櫻桃酒增加奶油的香味,從而有了現在的黑森林蛋糕,事實是否如他所說並無定論[。
而根據圖賓根城市檔案館管理員烏多·勞赫(Udo Rauch)的研究報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是圖賓根的糕點師埃爾溫·希爾德布蘭特(Erwin Hildenbrand)在1930年發明了黑森林櫻桃蛋糕。
可以確定的是,對黑森林櫻桃蛋糕的第一次正式記載出現在1934年埃里希·韋貝爾的糕點書中。在那個時代,黑森林蛋糕主要出現在柏林和其他德國、奧地利、瑞士大城市的高級糕點店中,此後很快成為德國最有名和最受歡迎的蛋糕之一,並且聞名世界,在許多國家,黑森林蛋糕的一些成份被當地的特產所替代,或者去除了酒精成分。
正宗的黑森林蛋糕
德國對黑森林蛋糕的製作有嚴格的要求,在2003年的國家糕點管理辦法中規定,「黑森林櫻桃蛋糕是櫻桃酒奶油蛋糕,蛋糕餡是奶油,也可以配櫻桃,加入櫻桃酒的量必須能夠明顯品嘗得出酒味。蛋糕底托用薄麵餅,至少含3%的可可粉或脫油可可,也可使用酥脆蛋糕底。蛋糕外層用奶油包裹,並用巧克力碎末點綴」。在德國銷售的蛋糕,只有滿足以上條件,才有權利稱得上是「黑森林櫻桃蛋糕」。
(台北最正宗的我想是仁愛路上的紅葉蛋糕~~)
德國戈斯拉爾巫婆城
![]() ![]() 説起巫婆,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巫術”、“魔鬼”等不吉利的詞語。然而,在德國哈茨山區有一個叫戈斯拉爾的小城,卻以“巫婆城”自居,招攬了眾多遊客。
隨處可見巫婆玩偶
戈斯拉爾素有“北方羅馬”之稱,全城人口不足5萬,卻有47座教堂和修道院,舉目可見半磚木結構的百年老房,古樸而玲瓏,難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令我感興趣的是城內隨處可見的“招牌紀念品”———神態各異又滑稽可笑的巫婆玩偶,價格不貴,幾歐元一個,遊客一般都會買幾個放入包中。
戈斯拉爾三面環山,其最高峰———布羅肯山,也是傳説中巫婆的“據點”。歌德在《浮士德》中曾這樣描述道:“巫婆們趕往布羅肯山,麥穗兒綠,麥茬兒黃。”
據導遊介紹,冬天山上風雪頗大,由於光線折射的緣故,行人若在山頂遇上大風雪,眼前就會出現自己朦朧的倒影,不知情者看到後會嚇得要死,還以為是“活見鬼”。所以,當地人很少在冬天上山。
參觀巫婆博物館
戈斯拉爾還有一座巫婆博物館。這裡除了展出巫婆的各種造型、使用工具外,還有很多巫婆的歷史傳説資料,且每週定時進行巫婆劇表演。
工作人員介紹説,直到中世紀之初,女人 在日耳曼文化區裏一直受到極大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制藥、行醫、會讀會寫的女人。然而,基督教在德國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傳教士們認為對女人太尊重不符合基督教教義,女人應該絕對服從於男人。於是社會開始貶低女人,並由此而産生了醜化女人的巫婆形象,被視為“巫婆”的女人也受到迫害,甚至被活活焚化。 1484年,兩位分別叫亨利希和耶科布的修士,還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歐洲巫婆大審判”。他們撰寫了《巫婆之錘》,詳列了多種識別巫婆的方法。雖有巫婆能逃過大難,將巫術繼續流傳下去,但其普及程度已相差甚遠了。
目前,巫婆在世界各地的門派各不相同。 如克萊提卡派,十分強調自然和萬物,據説擁有適用於所有植物、石頭乃至靈魂、精靈的神奇法術;埃克提克派,是孤僻獨立的一群,愛自行學習研究;克萊米納派,經常施行祭祀式的法術,十分重視儀式的細節;所裏塔利派,喜歡獨立施法;維克康尼派,則被認為是“最為人所接受的巫派”。
有趣的是,前幾年戈斯拉爾還舉行過一屆“世界巫婆大會”。據説100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巫婆代表在此集會,希望通過施展巫術防止天災人禍,爭取世界和平。
巫婆節吸引眾多遊客
我去的那天,正好趕上戈斯拉爾一年一度的“巫婆節”。在歐洲,5月1日曾被視為夏天的開端。而夏日前的那個夜晚,即4月30日之夜,按哈茨山區的傳説,便是巫婆聚集的日子。
這天晚上,當地居民和遊客穿上奇裝異服,戴上巫婆面具,騎著掃帚從四面八方走上戈斯拉爾的大街,然後遊行前往荒蕪的布羅肯山。
伴隨夜幕降臨,巫婆舞便開始了。參加跳舞的除了眾人扮演的巫婆外,還有騙子、樂手、龍、獨角獸和人狼等角色。他們共同迎接魔鬼的到來。
隨著午夜的焰火,眾巫婆開始踏上歸途。她們咆哮著遁去,把哈茨山讓給了夏天的女神,即五月女神。人們還把十字架和木柴捆係在門上,抽響鞭子,教堂鳴響鐘聲。據説這一切都是為了抗拒巫術。
從19世紀末開始,戈斯拉爾便在4月30日巫婆節期間組織巫婆遊行儀式。現在,這已逐漸發展成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的一個重要內容,來這裡觀光的遊客每年達到20多萬。
狂歡節
狂歡節是德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有關節日的來歷眾説不一。一種説法認為狂歡節是德國農民的春節,農民們通過各種活動來表達他們抵禦惡魔、驅逐嚴冬、迎接春天、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
另一種説法則是根據天主教的習俗,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復活,這一天為復活節。復活節前的40天是耶穌開始傳 教前,在曠野守齋祈禱的40個晝夜,天主教稱為封齋節。在整個封齋節的40天裏,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娛樂、婚配等一切喜慶活動。為此人們趁封齋節到來之前 盡情地歡宴、暢飲、狂歌漫舞、化裝遊行,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今,狂歡節已成為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和地區的一個世界性大節日,就其內容而言,它大概已不單單是農民的節日或是宗教的節日,其間還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內涵與民族特色。
在德國,從每年11月11日11時起狂歡節就算開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復活節前40天為止,前後要持續兩三個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後一個星期,特別是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這"發狂的"三天裏,德國的狂歡節達到了頂峰。
在德國,各地區慶祝狂歡節的形式是不盡相同的,但有幾項活動形式是一樣的,這就是選舉狂歡節的“王子”和“公主”、“星期四女人節”、化裝大遊行與大型狂歡集會和舞會。
狂歡節一開始,許多城市、村鎮都要建立各種組織來籌劃狂歡節中高潮期的活動。首先,是推舉“王子”和選出“公主”,因為狂歡節的主要活動要由他們來主持。當選為“王子”和“公主”是一件很風光的事,為此,社會名流爭相競選,最終以經濟實力定奪。
狂歡節結束前的星期四被稱為“女人節”,它是狂歡節進入高潮期的標誌。在“女人節”中,往往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她們成群結隊地衝進市政大廳, 闖入市長辦公室,坐在市長辦公椅上宣佈接管市政權,這一喜劇即表演得惟妙惟肖,又大快人心,充滿了浪漫的色彩。這一天最讓男人們提心吊膽的是怕女人們剪去自己的領帶,剪來的領帶被女士們作為戰利品釘在墻上自我欣賞。
狂歡節結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這一天是整個狂歡節的頂點,被稱為“瘋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這一天有兩項活動:一是化裝大遊行,二是大型狂 歡集會和舞會。遊行一開始,人們便紛紛涌上街頭,觀看遊行盛況。身穿色彩斑斕服裝的樂隊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緊隨其後的是大型彩車。其中金碧輝煌、艷麗奪目的王子、公主彩車尤為引人奪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誕不經的小丑、代表各階層各歷史時期人物的化裝隊伍緊隨其後。彩車上滿載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像 雨點般地撒向沿途的人群,天真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捧著帽子,撩起衣裙,爭相盛接飛來的節日禮物。狂歡節是糖果商最歡迎的節日。"瘋狂星期一"的最後一個項 目是夜晚的狂歡舞會。人們身著奇裝異服,臉戴誇張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頭,盡情歡樂。在狂歡節歌曲的伴隨之下,只見到處"群魔亂舞"、一片歡 騰,一直持續到午夜。
在“瘋狂星期一”的晚上,家家都敞開窗戶,為的是將天使迎進家門。在這天晚上人人都要在大齋前美美地飽餐一頓,以此慶祝金秋季節的大豐收。由此不難總結出狂歡節的三大要素,那就是吃喝、喧鬧和化裝。人們盡一切力量創造歡慶氣氛,這一點在德國西部、南部尤為突出。
在德國,各地區的狂歡節也各具特色,科隆狂歡節是德國最為熱鬧的狂歡節,它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他們怪誕的裝扮、無所顧忌的舉止令眾人叫絕。
![]() 瀏覽數
![]() 評論列表
![]() |
目前還沒有該資訊的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