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YANG"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演講"徵文比賽 佳作 銘傳大學 林柏凱
「在大專生涯發展協會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
銘傳大學 電子工程系 林柏凱
思考成功的三階段與看法
第一階段的成功,在我們的世界中,從小到大.學校.社團.職場.政治. 我的分數比你高一分,我是第一名,你是第二名! 我考60分,你59分!我"成功"低空飛過不用被當了。 今天社團招生, 我的名單上比你多招一個, 比你成功一點..所以 我有火鍋獎勵,! 我的業績比你高1%, 所以我是王牌業務員,因為第一名只有一個人,我的獎金分紅最高! 所以我成功了! 在政治選舉上, 民調高於你1%, 所以在民調中 成功領先了! 我的選票比你高一票,所以今天我是總統。 但在,在某次演講中聽到,在這個世界上有兩類成功的模式! 正金字塔型與倒金字塔型, 從某種角度來看,比較的成功,是屬於第一種, 可是第一種模式的背後,是不是又有著倒金字塔型的背影呢? 從最小的考試到攸關台灣的選舉 每一個成功的人背後,必然都擁有著一群人的幫助! 當然自我的努力也是必然與重要的,天助自助者! 從小到大的參考書,背後編寫的人是誰呢? 社團招生的DM文宣,是誰設計的呢? 總統背後的幕僚團又有多少呢? 這又牽扯到第二階段的成功! 王文華曾說:成功是個過程,而非結果! 在我思考中,成功是一個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而非追求一種結果! 結果的產生,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所附加的價值! 王文華舉例:就好比說 我們今天,要登上七星山上尋找一個石碑! 如果你只在乎結果,有可能是你還沒爬到山上就累倒了, 或是你爬到山上之後,那塊石碑根本不存在! 這就讓我想到說,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那部影片中 在某個片段裡,蘇格拉底要求主角!去爬山,會看到他所想要的東西 結果在最後,蘇格拉底指了地上的一個石頭! 雖然我有點不記得影片的整個片段的描述的話 不過蘇格拉底的含意, 在我現今看來,跟王文華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蘇格拉底最後告訴主角,你在爬山的過程中, 學到或看的甚麼,與活在當下的重要! 而非追尋爬到山頂那不可預知的成功! 我覺得跟追求卓越並且自我實現的價值成功,非常具有相似之處! 最後談到第三階段的成功! 成功不在於說你贏過多少人,在於說你幫過多少, 在於說你扶持過多少雙需要幫助的手! 從字面上的含意來看,可能跟第一種成功模式有所違背! 一開始我也會有所疑惑? 但我最後想通,這應該只是層次的差異性! 賈伯斯跟比爾蓋茲...誰比較成功呢? 郭台銘跟王永慶.......誰比較成功呢? 貝多芬跟巴哈......誰比較成功呢? 聖嚴法師跟證嚴法師...誰比較成功呢? 愛因斯坦跟愛迪生.....誰比較成功呢? 我想這已經沒有可比性了,就算他們的職業或是事業屬性相同。 更何況有太多的事業與職業屬性不同的"成功"人士了 我也聽過一種成功的看法 成功=分享 乘上 價值 乘上 N 這似乎跟第三種成功的模式相為謀 當你創造出對世界有正面意義與正向的價值的時候,再把分享給更多人! 如果更能把這個乘上N次,變成 分享乘上價值的N次方 創造更多 分享乘上價值的人 似乎,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好比 比爾蓋茲的微軟,賈柏斯的i系列產品,王永慶的台塑,郭台銘的鴻海 慈濟 佛光山 甘地 德蕾莎修女 金恩博士等.......舉例不完 我相信這些耳熟人知的人物與組織,都是具有第三種成功模式的典範 他們都發揮了它們自我的價值,並分享到這世界上,有知識與智慧傳承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你拿他們來做比較誰成功,實在不是很恰當! 我覺得應該思考自己的人生目前處於哪個階段! 在每個階段之中,都有這三種成功模式的存在! 更加思考與內心的對話,選擇將決定你的結果!
![]() 瀏覽數
![]() 評論列表
![]() |
目前還沒有該資訊的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