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主題專文-喚回我們的同理心!

 

喚回我們的同理心!

 

犯罪的是一個已經三十歲的大人,不是他的父親。

面對一個剛失去兒子的父親,一個哭泣著的父親,你們不能什麼都不要問嗎?

求求你們,明天如果因為工作需要,能不能只拍他的背影?

他知道的可能比你們還少,但他想瞭解的卻比你們多太多。

至於他的痛,年輕的你們....可能一點都不懂。

(引自 吳念真Facebook)

 

這是吳念真導演在臉書的一段留言,引發大眾的討論,對於現今的媒體環境有更深的批判。隔了一天,在張家人赴日認屍的機場又上演了一番追逐戰,一對悲傷而憔悴的父母只在鏡頭前留下不斷啜泣及不斷被要求回答一些殘忍的問題。這是我們的社會教育,因為我們「追求真相」

 

兩名台灣女學生在日本遇害的新聞,從案發到現在的新聞媒體用「充滿戲劇性」來形容此一社會事件。媒體赴日本追蹤相關新聞,在台灣也追著相關人的家屬想要探問究竟。整件事情是令三個家庭破碎、三方家屬心痛的大悲劇,而媒體的報導模式卻讓人有在看推理小說之感,此舉不禁令吳念真導演挺身呼籲,面對失去子女而哭泣著的父親,懇求媒體難道「不能什麼都不要問嗎」,貼文在極短時間內有大量轉貼和回應。

 

2010年有一部電影《惡人》中,妻夫木聰所飾演的清水佑一因涉嫌殺人在逃,大批記者聚集在他的家門外,等著他的母親出來,便蜂擁而上,不斷詢問她對兒子殺人的「感想」,母親獨自面對麥克風環伺的記者群。這一幕很震撼我們卻常真實出現在我們的新聞裡,不禁讓我們反省究竟「惡人」是誰,是已經自刎的當事人,還是對所有家屬造成二次傷害的社會?這樣的悲劇,再加上像吳念真導演這樣的呼籲,再再都令人無言。

 

前不久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去世的新聞,有電視主播換上韓服現場「表演」,才遭到痛批,這次又見媒體見獵心喜,以民眾「知的權利」為由擴張其自律範圍,但事實上,不論是觀眾噬血的窺視心態,或媒體所聲稱的「知權」,恐都是欠缺同理心的表現。如此台灣的媒體生態,已變成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有人責備媒體冷血,甚至指為社會亂源的同時,我們又不停地消費這些新聞,所以「水果日報」常被視為千夫所指的罪惡淵藪,但試問那些追著當事人家屬的又何止水果日報一家呢?如今相關當事人已經自刎而死,案件又發生在日本,所謂的「真相」將難以釐清,接著媒體又開始指責日本警方戒護不當鑄成大錯,這則新聞的焦點又轉到另一方向。

 

作家胡晴舫昨日在聯合報社論「受害者社會」中寫道,「我們耽溺創傷,表達不滿,卻無人想要治癒這個社會。人人爭當受害者,結果就是一個無人願意負責的社會」,從電視新聞裡高比例地報導鄰里糾紛、顧客抱怨等一類的瑣事可見一斑。事實上,在張嫌自殺後,這個悲劇有諸多謎團將永遠無解,但我們面對新聞事件的態度如果不及時導正,恐怕也將造成更深的創傷。

 

隨著一個悲劇事件落幕,這些社會現象也反映了我們文化中的潛規則和集體性格。我們台灣人真是矛盾又可愛,猶記得去年日本大地震,我們亦是相當關心,捐款更是不遺餘力,讓日人由衷感謝,但反觀現在的總統既立委大選,各組候選人都在訴求建立更民主的社會,以及未來改革的可能性,但那些選舉辭令卻一再撕裂我們的社會,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建構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鼓勵發揮人性中相互扶持的正向能量,並且節制會造成相互詆譭、族群對立的言論,不要讓社會的優點被繼續內耗了。

 

瀏覽數  
  • 轉寄親友
  • 友善列印
  • 新增到收藏夾
  • 分享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評論列表

目前還沒有該資訊的任何評論

發表評論
最多 500 字.
協會行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