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大專生涯發展協會-放眼國際的在地競爭力!

何謂全球化?這個我們朗朗上口的名詞,究竟有多少涵意。

 

全球化的因素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勞動、文化工業、媒體、生態環境和社會認同等面向,這些因素之間互為系統性的影響,而驅動全球化的軸我們就無法再以馬克思下層建築(科技、經濟)影響上層建築(政治、文化)之教條主義來理解,無寧從社會系統分化、生產和互動的角度來觀察它。也就是說,全球化的發生源於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系統整合發展,因此,全球化不僅發生於現在,而早就濫傷於工業革命時期。根據 U. Beck,當下所形成的全球化是指向一個動態、辯證的過程,由政治、經濟和跨國行動者所運作、發展跨越、穿越民族國家主權與管制能力的行為,如跨國企業、國際組織、全球網絡化的非營利組織(NPO/NGO)(如Greenpeace)等。因此,全球化強調超越國家、跨全世界性的組織活動,它穿透、踰越了國家間的界限,並且形成動態的連線,按照此說法,全球化的範疇相當廣泛。

 

以上擷取自周桂田教授發表在中央日報上一篇對全球化的省思的社論中對於「全球化」精闢的解釋,「指涉全球性行動之動態連線」這是對於這個狀態最讓我滿意的詮釋,全球化不是一個思潮,更不是學術論述,而是真實發生的國與國間的互動。輔以網路的高速發展,全球化影響層面迅速擴散,所以競爭不只來自於區域內更來自於全球,例如許多高科技產產業除了研發部門之外,較為低階的業務都轉由人力成本較低廉的國家負責,例如印度、中國等新興地區,Google在台灣增設搜尋伺服器也是成本考量,原先設在新加坡的伺服器已不敷使用,這些轉變都是動態的,十多年前中國大陸以低廉的人力資源崛起,而今這些人力高度密集的產業也逐漸轉往東南亞或其他開發中國家。從金磚四國到維他命十國,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投資標的,更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殘酷的一面,經濟強權對弱勢國家的剝削,如果弱勢國不能在過程中有所學習,當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之後便會因為資源消耗殆盡而快速衰退。

 

在全球化的轉變中,有一個現象,就是經濟強權的宰制,你會發現經濟強國猶如太陽一般供應著經濟弱勢國家所需的成長動能,而這些弱勢國家因為依賴這些投資讓自己翻身,所以讓強權予取予求,除非該國能有力量覺醒否則對於經濟強權的依賴就是飲鴆止渴。反思我們台灣的局面,似乎更為險峻,首先我們缺乏天然資源,高度依賴全球貿易,其次為不安定的政治局勢,雖然情勢目前趨於和緩但仍是懸而未決的局面。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台灣真正的優勢為何?日前中央氣象局為了因應詭譎多變的天災,提升氣象預測準確度,及預測雨量精準度;決定添購日本製造超級電腦。一則喜、一則憂,喜的是,這台超級電腦運算能力,比現有的強一百倍,可提高防災預警需求,加快救災步調與準備。憂的是,以台灣軟硬體工業,不管在產能、研發製造、程式開發人員的素質與能力,都不亞於其他已開發科技大國,為什麼政府不扮演主導、協調,甚或鼓勵、投資業者參與發展相關的資訊技術呢?從這件事看,顯見政府未能有策略地扶植在地產業,只有治標不至本的盲目!美國知名評論家Thomas Freeman,台灣最棒的資產是「人」,是「腦礦」,是源源不絕的「熱情」,這些特色都是無法被取代的,如何運用這些優勢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在地化,已經不只是尋求本土特色而已,而是必須與國際接軌,讓台灣加入國際的產業鏈,而且必須提升自己的格局,日前蕭前副總統的一席話值得深思,他是這麼說:「開放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使台灣經濟提升體質。」的確,我們目前的困境就在故步自封,看著別人往前跑而我們卻在緬懷過去,需要改變的不只是政府,還有偌大的中小企業體也要跟上才有往下一個階段突破的可能。需要參考標的嗎?這次的倫敦奧運就是很好的借鏡,全球化與地方特色兼具,也替自己的下一步樹立一個新的標竿,過去不是包袱而是我們乘勢再起的一股動力。

 

用心關懷,培育人才

大專生涯發展協會

瀏覽數  
  • 轉寄親友
  • 友善列印
  • 新增到收藏夾
  • 分享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評論列表

目前還沒有該資訊的任何評論

發表評論
最多 500 字.
協會行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