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學以致用,真的嗎!? 生涯新思維-大專生涯發展協會

 

如果我問一個學生上過的最有趣的課是什麼,多數回答都不會是數學,也不是英文、國文,但卻很有可能是美術課、勞作課、家政課、體育課等等。學習應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是嗎?但我們認為最有趣的課往往不是多數人認為最重要的課程。在這些有趣的課中,我們認真觀察,用力參與,但下課總是來得太快。

 

  如果你認為這些課程很無聊,在桌子底下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被老師發現了,之後找家長,之後兩個人不約而同地問你:「這有什麼用?」從13歲到18歲,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瞭解身邊的人和世界,建構自己未來生活的重要時期,然而,包括我自己在內,大多數人的青少年時期都是在早起晚睡、繁重的課業、月考、期中考、會考、模擬考、期末考、遲到的焦慮、作業的焦慮、成績的焦慮,以及等待升學的焦慮中度過的。

 

  如果學習真是一道「加工過程」,如果一個人才的培養就是一個機械化的過程,孩子像原材料一樣被送上教育的加工生產線,之後各科目的老師出現,添加零件,製造出來的就一定都是精英,那我們身邊怎麼會有高中成績優異、上了大學卻迷失方向的「好學生」呢?為什麼那麼多人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選錯了科系?而那些自認為選對了科系的人,之後為什麼也不務正業了呢?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在那個找自己的年齡,不堪重負的孩子們沒有時間安靜思考,瞭解自己並親自參與設計自己的生活。

 

  創設「開放性課程」(Open Courses)的哈佛大學有一門關於「Justice」的課程,老師講授在具體情況下,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上課內容無涉及任何做決定的技巧,也不能轉化成任何直接的利益,聽了這門課也不見得年薪就能直接漲幾倍,但是,那些學生清楚地知道,他們會在這些知識中得到智慧。獲得技巧是培訓,使人長智慧的才是教育。念大學是來接受教育的,不是來接受培訓。因為培訓根本不需要花自己寶貴的四年青春。同時,培訓的觀念:提供熟能生巧的服務,而不是人生的智慧。所以如果「升學」是唯一的目的,或者「就業」是最終的目標,那麼教育就沒有任何意義。

 

  「學以致用」是多少年輕人現在的「夢想」,但這個觀念毀掉了多少人的大好青春,毀掉了多少人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只想做「有用」的事情。小時候,父母送我去學鋼琴、學美術,和寫作文,這些都和我現在的職業沒有必然關係,他們也沒有期待我一定要成為鋼琴家或者其他的專業人士,但這些是對於「美」的訓練,作為一名攝影師,這些對美的感覺會帶給我更多關於精神層面的開展,這點不是培訓能夠達到的效果。我一直感謝我的父母讓我嘗試了這麼多沒有具體用途的學習,卻讓我對於「美」產生獨特影響的事情。

 

Apple有一句很名的Slogan :Think Different」,你願不願意用全新的角度去思維你的生命,那些被認為「沒有用」的事,真的沒有任何意義嗎?學以致用,沒有用也可以學,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今天所學的東西在將來的某一刻會派上用場。那麼,我們為什麼不「Open Mind」地去學習呢?

瀏覽數  
  • 轉寄親友
  • 友善列印
  • 新增到收藏夾
  • 分享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評論列表

目前還沒有該資訊的任何評論

發表評論
最多 500 字.
協會行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