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禮儀課裡,要加注一些內在的心靈面。
多數的人認為「禮儀」談到的是外在美,其實內在的充實與智慧比外在的美更為重要。
當我去接觸到很多古書,像道德經、清淨經、佛經,我發現裡面有太多太多中國的哲理、歷史借鏡,不斷的歷史重演在現在的社會上,我必須去看那些,並說故事,從古鑑今以免我們重蹈覆轍,所以我才覺得心靈面的重要。外在美沒有辦法展現出內在所缺乏的東西,而內在的美如果沒有外在的加持也無法顯現出它的實力,因此,內在、外在都是同等的重要,也都需要同時學習的。包裝的再怎麼美麗的東西,如果沒有真材實料,也是曇花一現。
以前的家庭、家族、家業、家學、家道……是很嚴謹的,可是現在是小家庭制,對家的觀念也薄弱了,已經不注重家的重要性,用家庭的觀念引伸到社會團體的觀念,引伸到國家民族的觀念,這是很重要的。
現在很多節目都在講外表、穿著、打扮、化妝,禮儀課不是只有「美姿美儀」而已,「禮儀」講的是用教育造就每個人健全的心理和合理的行為,事事都有適當的分寸,物物都有適當的節制,以「禮」來維繫社會秩序的功效。大家疏忽了「禮」的重要,才會讓社會如此脫序、混亂。
外國引進來的東西不見得完全都對,我們失去了判斷力。現在的社會倫理中,我們的責任感、熱情度,我們的判斷力夠不夠?社會中到底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要一味的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念,更要想到別人,這也是禮儀的一部分。林肯當選時,林肯一隻手扶在胸口,一隻手舉起來,且雙膝跪在美國的地圖前面,他說:「我知道,我的責任更重了。」
中國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我們沒有去學習。在國外他們的小孩子,一定會到教會裡面去,用教會的力量和教會的精神來教導孩子,孩子再怎麼頑皮,在潛移默化之下多少會聽一句兩句吧!小孩會反省,知道自己錯了,然後「懺悔」、「告解」。
佛教也有在佛前懺悔,所以中外宗教都是一樣,教人為善,以愛為宗旨。有數據及證據的科學歷史,這是外國人的好,而我們中國人的好,是前人聖賢留下來的智慧。為什麼中國人比其他國家強盛?中國人已有五千年的歷史,為什麼中國沒有滅亡?因為中國是融合的,像滿漢通婚,種族互通,中國人能夠包容、接納其他文化。
禮儀不只是穿的美、穿著時髦、吃飯拿刀叉吃得好……,禮儀是從內心真正散發出來的那個仁,仁是慈悲,是愛人。基督教講的愛,佛教講的慈悲,儒家講的仁,都是一樣的,所以不要一味媚外、羨慕別人,把國外好的拿來學習,跟中國的文化做結合。
勉勵與立定志向
老師崇敬的偶像是台大的一個教授──齊邦媛教授。
她是我先生傳記文學的老師,師生間常常還會寫信。先生在大陸或美國的時間,會一直交代我要記得去看看老師。齊老師一個人在長庚養生村,去見他也不是什麼人都見,我都要將我先生的名字報出來才能見到齊老師。齊老師叫我是「學生媳婦」。
我看到他,每天早上晚上,她一定在養生村裡散步快走。她已經滿頭白髮,在家裡看到他,他還在寫東西。我說:「齊老師啊,妳還在寫東西啊」,她說:「對啊,我已經八十多歲,我不曉得上帝何時把我找回去,我就每天不斷的寫」,他最近出了本書《巨流河》,把他從小的東北生活,漢滿蒙的生活,都寫出來。每次去看她,她都會說:「好了,妳看完我了,我好得很,我什麼都不缺。」她什麼都不要,她要一個很清靜的生活。
她說:「別吵我,我現在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誤。我一秒鐘都可以寫幾個字了。妳要坐妳就自個坐,我們也不生疏。」她就不停的寫,所以《巨流河》就是這麼寫出來的。她就是我的標竿,我的偶像。
佛→聖賢的智慧;道→講因果的關係;儒→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如果把三家的思想和基督的至善可愛串連在一起,那社會就很和諧了。
做壞事的人,「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個也跑不掉」。
一個人聽不懂你說的話,不要強求,就做出來給他看,久了就有一個氛圍,那氛圍會影響他人,他會覺得那人怎麼那麼規矩、優雅,有氣質、有氣度,因此就產生魅力,魅力就會產生影響力,用魅力去影響他人。
願大家都有一個和平、和諧、和氣、和樂、美好又健康的生活。
E.M.C 菁英管理委員會/編輯採訪組
真理大學資訊工程系 劉子豪、大同大學電機工程系 余明儒/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