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Register

數據載入中...
標題 看電影學領導,全球危機中的領導者
推薦人 管理員
發表日期 2011-04-07

  領導者需要什麼樣的特質呢?勇氣?冷靜的思考與溝通?以下從電影中學領導,讓你學習化解「古巴危機」應有的領導智慧。

  電影「驚爆十三天」敘述西元一九六二年十月十四日,美國U2轟炸機發現蘇聯在古巴境內部署核子飛彈,而震驚華府與全世界的古巴危機。在這十三天中,而美國總統甘迺迪及其胞弟和國家安全顧問。他們就在領導與被領導下,一同化解全世界最危險的十三天。

承擔與勇氣

  古巴境內部屬核子飛彈,對美國是莫大的威脅。美蘇對峙的情況,使得雙方火藥味濃厚,不論是攻擊性手段或是防禦性手段似乎都是不可行的。而華府內部主戰的鷹派,要求先發制人,不斷的施以壓力。甘迺迪說:「我能想像自己坐在桌前喝咖啡,過個悠閒的下午,而明天起來陽光依舊明亮。但我待會去要向媒體報告,這個世界的未來。」承擔是一種勇氣,也是一股動人的力量,即使會遭受困難,仍然選擇勇往直前。面對世界的未來。

決策與判斷

  要空襲還是要實施封鎖?要提出交換條件或是實施空襲先發制人?總統經過討論後,決定違背主戰派的意見,實施海上封鎖政策。空軍則決定空拍,追蹤飛彈的動向。國家安全顧問提醒總統甘迺迪說:「聽起來是很好,但是飛機飛越古巴上空,對方無法得知飛機上是相機或炸彈,對方必定開火。而華府就有進攻反擊的理由……」但所幸飛機未被擊落,甘迺迪的決策是正確的。其實被領導者就成了領導著的一份支柱,因暗中的向空軍與海軍透露國家的處境,並按照總統的指示行事,在危急之中,才得以化解危機。

溝通與談判

  海上封鎖行動,雙方火藥味濃厚,但總統卻堅決不開火。他說:「這不是封鎖,而是溝通。」即使U2偵查機被蘇聯擊落,甘迺迪仍然不受壓力影響,強調必須先確定古巴是否為誤射。當下兩國間的互相猜測與威嚇,不只讓緊張程度上升,華府聲浪大,也讓蘇聯誤以為美國想出擊。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讓國安顧問與甘迺迪猜想,美國與蘇聯的處境「相似」,而當下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要直接「談判」。甘迺迪一直在和蘇聯溝通,猜想著對方的處境與想法,最後不出所料,談判結果順利。

 

  一個國家的軍備,是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人民、經濟、政治體制與社會地位。李家同曾說:「打架不能解決問題,那麼戰爭又如何能解決問題呢?」真正的問題,不是古巴佈署的核子飛彈,而是蘇聯的威脅;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戰爭,而是讓蘇聯主動撤離古巴飛彈。一個領導者,不只要能發現問題真正的所在,更要能夠發現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才能締造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