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毀滅之境,海地
|
推薦人 |
管理員
|
發表日期 |
2010-03-27
|
第1003期 YANG電子報
http://emceditors.blogspot.com
/2010/03/blog-post_05.html
引用「慈濟專題」──二月十二日(台灣時間二月十三日,除夕),海地大地震屆滿一個月,海地政府宣布連續三天(2月12-14日)是國殤日。一大早,居民就集結起來追思往生者,並為生者祈福。
政治經濟學家羅伯特‧馬修斯曾經假設,一個發展過快的國家,終會因為吃飯問題而分崩離析,海地比他假設的還要為嚴重。海地80%的人是文盲,約75%的海地人民為赤貧,人民每天的平均收入不到一塊美元,2008年國家負債達6.64億美元。
1697年,法國取得現海地的1/3領土,原海地盛產咖啡、糖……等,大量非洲黑奴背販賣來此地。海地脫離拿破崙的統治後,法國要求1.5億法郎的黃金賠償,至1830年縮減為6000萬法郎,依然是一筆龐大的數目字。1900年始,海地每年需用國家總收入的80%來還款,如果不夠還,額外需與美、德借款。1947年還清了債務。
海地尚經歷了一任惡夢總理,侵占了美國80%的援助資金及物資,原已經夠悲慘的海地,更是混亂。為了錢,販毒、軍火買賣、賣淫、敲詐……成為平民的「工作」,平民加入黑幫,綁架平民勒贖,父母送女兒去賣淫……。
2008年的颶風,破壞了海地70%的農田。2月12日,海地首都太子港約西南方15公里處,深10公里的地方,發生芮氏7.0的強烈地震。海地官員預估造成21萬人死亡,占總人口的2%,一百萬災民無家可歸。美洲開發銀行根據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及人民經濟能力,加諸近代重大天災的重建經費經驗,估計需140億美元,為海國年收入之兩倍。海國國內之派系鬥爭、人民的價值觀、強國的經濟手段等等,海國重建還有好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