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李勝隆老師一來上課就講了一句讓人省思的話:「人在校園中,要同步競爭化」。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下,從國中、高中開始,學生的升學壓力就很大,因此出現了University變成「由你玩四年」的諧音笑話,的確,很多人進了大學之後,因為逃離家裡的父母、因為不用再繼續升學、因為翹課變得很容易,許多人開始放縱自己大玩特玩,沉迷在愛情、社團或是其他事情上面。升學壓力被壓抑了許久之後終於解脫,因此很多人常常像脫韁的野馬,一放縱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再加上大學入學越來越容易,已經達到九成多的錄取率,因此讀大學真的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而應該更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態度、人脈等等,為未來做好準備。
有人說,外國學生國高中的素質可能比不上台灣學生,但是到了大學卻是完全相反,為什麼呢?因為外國的教育環境普遍升學壓力較小,常常是九點或十點上課,三點就下課了,學生在課業壓力較小的情況下,反而可以更加全方位的學習其他技能或才藝,進而更早找到自己未來的目標和方向;而台灣學生相反,常常是八點上課,五點才下課,甚至還要留下來晚自習,在重重壓力逼迫之下,課業表現是很突出沒有錯,但是台灣很多學生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努力、不知道自己麼努力在追求什麼。
因此到了大學的階段,外國學生願意讀大學的往往是真的對這門學問有興趣、有熱情,因此他們很願意主動學習,完全投入在專業科目的學習;而台灣學生常常考上的系所跟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或者完全沒有興趣,只是想要拿文憑拿學位,因此對於學問的渴求就不若外國學生般強烈。
所以,台灣的學生等於到了大學的階段,才真正開始探索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未來是什麼,因此我們就更應該多方涉獵、接觸不同的人事物,讓自己不斷接受新的刺激,培養各方面的能力,以期未來能夠成為自己追求目標的堅實基礎才是。
|